“红”和“绿”织就朝天乡村振兴别样美景
红坪村,像一颗明珠,藏于朝天区水磨沟镇。悠久的红色文化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相融,让这颗在大山深处遗世而独立的明珠散发出夺目光芒,成为享誉川内的红色美丽村庄。
为探寻她的独特之美,我们向她奔赴而去。汽车从108国道向陕西方向行驶,途经中子铺,沿着山间公路盘旋而上,群山环列,峰峦重叠,绕过几十道弯,眼前豁然开朗,沐浴着柔和的阳光,携带着缕缕清风,红坪文化广场将我们温柔地拥入怀中。
松柏苍翠,鸟鸣啾啾。沿着红坪县苏维埃烈士纪念碑旁的小路向前,绿树掩映的小山坳中,隐约可见一片老式的川北民居院落,青灰的屋瓦上青苔片片,黄土筑成的墙面浸润着岁月的沧桑。
红军精神在红坪扎下了根。在红坪县苏维埃政治部旧址斑驳的土墙上,石灰写就的革命标语依然清晰可辨。“吱嘎”一声,推开老旧的木板门,斑驳的光影中,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,我们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岁月峥嵘的时代。
“红坪可是朝天区境内唯一的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。”提及1934年红坪建立苏维埃政权,村民们眼里闪着光,他们说,那个时候,在李家坪(红坪村小地名),借着有利的地理优势,红四方面军开辟和建立了红坪县苏区革命根据地。
“我的高祖父、祖父都参加了红军,我们都是红军的后代!”当年红坪贫苦老百姓踊跃参军,和红军一起打击消灭各类反革命武装,让如今的红坪人无不自豪。
他们指着绿树掩映着的小山坳说,徐向前元帅当年就在那里指挥作战,这院落的墙上还留有他的亲笔诗呢!那个山坡下面,是红272团代团长孟必豪牺牲后的长眠之地,拐弯处的老水井,也是当年红军战士们挖下的。
山风吹过红坪,带起阵阵松涛声;山坡上,一颗偌大的红五星镶嵌在胡家寨阻击战烈士纪念碑顶端。80年过去了,当年红军将士冲锋的呐喊声犹在耳畔,惊魂夺魄的场面似在眼前。
“红坪县境建立了2个区苏7个乡苏45个村苏,解放领土1000余平方公里、50000余人民,红坪县建立后经历了大小30余次战斗洗礼……”红坪书院的少先队员们在老师的带领下,瞻仰烈士纪念碑,他们手捧鲜花,聆听着红军战士的英雄事迹,目光澄澈而坚定。
步入新时代,“精准扶贫”“乡村振兴”的春风吹进了红坪村。
过去,红坪村山高路陡,贫瘠的土地只能种植玉米、土豆等传统农作物,一年到头,村民们都是看天吃饭。怎么才能打破“一年忙到头,兜里空悠悠”的窘境?镇党委和村党支部召集村民们在红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开了一场“坝坝会”,定下了增进民生福祉的基调。
“坝坝会”开好头,按照“党建+”模式,红坪村流转土地200余亩,引进农技专业指导员,因地制宜,瞄准山里山外,将核桃、木耳、天麻等产业逐步发展起来了,还创建了1个农业园区和1个农业合作社。
顺着村里的小径转上一圈,山还是那样的山,水还是那样的水,红坪人脸上的笑容却多了起来。“绿色产业得发展,红色品牌竖起来。”在食用菌种植园区,整齐排列着的黑色大棚里,上百亩天麻、木耳正待丰收;半山腰处,小水果种植基地里,枇粑、桃李等果树正蓬勃生长着;合作社的村民家家户户都搞起了中药材产业,种上了大黄、重楼等药材。
转过山坳,一抹亮眼的红色映入眼帘,这里就是红坪村党群服务中心。过去与现在一脉相承,绚烂的“中国红”是红坪村的底色,如今,最暖心的“一抹红”就飘扬在楼顶那面旗帜上。
而今,红坪村党群服务中心建成了红坪县苏维埃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,文明实践站、村级卫生站,便民服务中心、文化活动中心和游客集散中心,成为全体村民在乡村振兴中大展拳脚的红色引擎,牵引着红坪村人的幸福生活。
富了口袋,建强脑袋。红坪村坚持红色党建引领,不断提升乡村治理,村党群服务中心制定了一系列村规民约,形成了不铺张浪费,不大手大脚,婚事新办、丧事简办、余事不办的新风尚。
除了移风易俗,红坪村年年都会举办孝老爱亲活动,评选出一个个孝顺的模范人物。一个个孝老爱亲的事例、一户户温馨幸福的家庭,孝老爱亲的优良传统温润了这个小山村。
在村庄随处走走看看,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连通家家户户,整洁漂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,一垅垅绿油油的蔬菜在田地里整齐列队,阳光下悠然踱步的家禽,追逐嬉闹的孩童,村落上空飘忽着的袅袅炊烟里,农家饭菜的香味扑鼻而来……一幅富足祥和的农家美景图在眼前徐徐铺展开。
在村强民富的绿色底稿上,红坪村又将目光投向了乡村振兴又一路径一一发展乡村旅游。
2021年,红坪村争取项目资金1350万,对红坪县苏维埃政府、政治部旧址,孟必豪烈士墓等红色旧址进行了修缮和保护,同时配套打造了红色文化风格的村容村貌。绿树掩映中,红色苏维埃革命旧址和一个个人文景点交相辉映,在斜阳下,在山风浮动的野花野草的淡淡香味里,红色记忆和现代农旅交织出别样的风情。
“红”和“绿”是红坪村最靓丽的色彩,站在白云缭绕的红坪村山顶,看山环水绕的红坪,羡慕中不由多了一分敬意。(冉金鹭)